2011年12月22日

候選人的人權素養

——人權政策問卷結果分析(初稿)


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台灣國際醫學聯盟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當代漂泊協會南洋台灣姊妹會台灣女性學學會等十四個公民團體,組成「台灣大選人權陣線」,針對2012年國會選舉及總統大選的候選人,進行「人權立場」問卷調查。本文就此調查結果,做一簡要分析。

候選人重選舉、輕人權

這份由公民社團聯合提出的「人權問卷」,共有二十五個問題,每題有四個選項供勾選,候選人也可加註意見。這些題目也都涉及重大人權法案或政策發展,與立法委員職權密切相關。按常理而言,有志於擔任國會議員或總統的候選人,對於這種層級的人權議題,理應透過問卷的回應,明確表達自己的看法與立場,以供選民評判。可惜的是,人權陣線有效送達全國立委候選人的問卷達323份(含單一選區199份,不分區124份),至1218為止,卻僅收到81份回覆,問卷回收率25%。平均每四位立委候選人中,只有一位願意填答問卷。

若是一般的研究郵寄問卷,25%的回收率還算正常。但這份人權問卷的意義和背景並不尋常:我國已批准兩份國際人權公約,現行國內法令若有不符合兩公約規定之處,都必須在兩年內完成修訂。而這份人權問卷,正是以兩公約所保障的各項權利為主軸,且每個問題都具體羅列可能的立法選項,如此明顯與下屆立委職權相關的問卷,卻有四分之三的候選人選擇不回應,著實令人扼腕。

候選人或因選舉忙碌,無暇回覆問卷。但這是藉口,不是正當理由。政治人物一向忙於跑攤行程,選前說是拜票、選後則稱選民服務。我們很難相信,在選舉期間忽視公民團體表態要求的候選人,當選後會突然積極關心人權立法。另一方面,民意代表本來就有義務在選前公開其立場,作為選民投票時的參考。拒談政策、立場,卻講究人情、行程、拜託,正反映出台灣選舉文化惡劣的一面,也讓人對台灣民主問責制度的發展,感到憂心。

另一種罕見的回覆方式,也值得一提。針對人權陣線所提的二十五個問題,「馬英九吳敦義全國競選總部」回信表示,「採取勾選方式對政策議題表達特定之立場,恐難周延」,他樂意在第二次電視辯論時,「面對面的就公民團體的提問做出說明」。以如此一紙回函,表面客氣但實質上卻拒絕回答任何問題、表明立場,可謂政治人物敷衍應酬功夫的極致。

五項人權共識

以下我們針對回收的83份問卷進行簡要分析。首先我們報告共識程度較高的議題,也就是回收問卷中有超過八成的候選人、選擇類似立場的議題。共有五個選項獲得高度支持,分別是:重新制訂原住民族自治制度、立法設置「國家人權委員會」和「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定期公布檢察官起訴案件審理結果、成立「減少刑事誤判委員會」與「選制改革委員會」,這可能是下屆國會較可能通過的議題。

一、原住民族自治權:有八成四的候選人認為目前行政院的《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不符合憲法及《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應依國際人權標準,重新通盤規劃設計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並同意在立法過程,要依法認定各原住民族自主自治實體,與之平等協商,依其意願,逐步推動實施。高達九成的候選人都認為,2005年雖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但由於政府未依法在三年內修正制定相關子法,以致違法侵犯原住民族土地自然資源權利的案件持續發生,卻無以救濟,就此,行政與立法部門都有失職之處。將原住民基本法的相關子法修訂列入下屆立院優先法案,應是絕大多數候選人的共識。

二、人權保障制度:針對是否應設立「國家人權委員會」,將近九成候選人贊成依聯合國巴黎原則,推動立法設置憲政獨立機關,以避免政治干預,並扮演國家人權政策之研究倡導、重大人權侵害事件調查、人權保護之角色。但少數幾位候選人則認為,只要擴大監察院的職能,含括對一般私部門人權侵害案件的調查,即可達成效果。

三、轉型正義:對於政府應該如何挖掘真相、面對白色恐怖歷史,接近八成候選人贊成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由政府提供資源,讓委員會可調閱檔案,召開聽證會,並發表對戒嚴時期統治歷史的總結報告,作為後代的民主、歷史與人權教材。但也有一成的候選人主張,只需由總統整合國安情治軍警單位、徹底清查解密政治案件檔案,或由檔案局、國家人權博物館等相關單位編列預算、投入研究即可。

四、公正審判權:對於檢察官濫權濫訴問題,九成候選人都支持由法務部每年定時公布,經檢察官起訴案件之審理結果的統計資訊。但其中的兩成候選人,並不贊成以單純的「定罪率」過低,作為追蹤考核檢察官的唯一標準。八成四的候選人贊成成立「減少刑事誤判委員會」,負責受理與調查涉嫌誤判之案件,提昇人民對司法的信任。但是對於這個委員會之組成,到底應該是獨立機構(60%)、或應置於行政權(17%)或司法權(7%)之下,候選人們則有不同見解。

五、公民參政權:高達九成四的候選人認為現行國會選舉制度缺陷甚多,應成立「選制改革委員會」並在任內提出修正法案;主張維持現制的只有三位。但對於是否應提高不分區席次至總席次二分之一、並取消政黨門檻(贊成54%),或是否應實施公費選舉制度(贊成43%),則意見紛歧。

人權議題十大分歧

候選人意見較為兩極的議題共有十個,包括:廢除死刑、和平集會權、非典型勞動者和移工的工作條件與健康權、外籍配偶家庭權、同志婚姻與性別平等教育、通姦除罪化、隱私權、教育權、公平賦稅、和威權象徵物的處理。除了最後一項,所有的分歧都與藍綠認同沒有直接相關,也就是說,在九項人權議題上,兩大黨所提名的候選人,各有內部矛盾。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廢除死刑:針對如何處理台灣的廢死爭議,候選人們在四個可能選項中分布平均:兩成候選人贊成簽署兩公約第二任擇議定書,立法廢除死刑;另有兩成候選人主張「立法暫停死刑執行十年」;三成候選人則主張修法提高判處死刑的標準(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也持此立場);其他兩成候選人則認為應加強法務部「逐步廢除死刑研究推動小組」的功能,研擬替代死刑的刑罰和配套措施。

二、和平集會權:對於集會遊行應採許可制或報備制,五成五的候選人主張「自願報備制」,由主辦單位自行判斷是否需要警察維持秩序,是否需向主管機關報備。但也有近四成的候選人主張「強制報備制」或部分的強制報備,其他極少數候選人則主張維持現行的許可制。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持「強制報備制」的立場,認為所有集會遊行均應事先向主管機關報備,以便事前因應。

三、非典型勞動權與移工健康權:對於近年來政府與企業競逐低成本,裁減正職工作、改以彈性聘用,或大量運用派遣、臨時、約聘雇等非典型就業之問題該如何處理,候選人意見明顯不一:近五成的候選人主張應嚴格限制公、私部門進用非典型勞動人力之條件與人數比例;有一成候選人則主張全面禁止政府聘用派遣人力;但三成候選人則主張修訂勞基法以提高非典型勞動之保障。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持最後一種立場。

對於外籍勞工在台罹患肺結核或愛滋,是否應予治療或遣返,剛好超過一半的候選人認為應比照國人給予治療,並保障其在台繼續工作的權利;但剩餘近半的候選人,則認為治療後應將之遣返回國、或者應立即予以遣返。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主張治療後應予遣返。

四、外籍配偶家庭權:對於外籍配偶歸化台灣國籍之要件,雖有八成的候選人主張刪除財力證明和「品行端正」等字眼,但其中有一半(四成)主張保留「無犯罪紀錄」做為歸化要件。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主張後者(無犯罪紀錄是歸化要件)。

有關外籍配偶家庭團聚之居留簽證要件,雖有四成五的候選人認為只要在台有親生子女的外籍配偶,就應允許其入境並申請居留;但仍有四成的候選人主張外籍人士必須取得子女監護權,才能申請居留。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則主張後者(須有監護權才能申請居留)。

五、同志婚姻與性平教育:對於同志家庭權,有五成候選人贊成推動同志的平等結婚權;但另外四成候選人則持保留態度,認為應推動伴侶制度的立法、提供人民不同於婚姻的另一種選擇。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主張後者(伴侶制度)。六成五的候選人主張立刻把同志議題納入性別平等教育課綱,但三成五的候選人則主張應先建立社會共識,再放入課綱。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主張前者(立即放入課綱)。

六、通姦除罪化:候選人中有五成贊成廢除刑法239條通姦罪條文;另外五成則主張在「社會尚未凝聚共識前不宜貿然修法」,剛好一半一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主張是後者。

七、隱私權:對於金融機構是否可以向聯徵中心查詢下載個人及企業的貸款信用等個資,四成五的候選人認為「全民信用資料庫」對個人隱私具嚴重威脅,主張予以廢除;但另外四成五的候選人則主張,只要聯徵中心事先確認當事人已出具同意書,就可讓金融機構查詢與下載資料。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贊成後者。

八、教育權:對於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公私立大學學雜費相差甚鉅,導致弱勢家庭財務負擔加重、子女背負沈重學貸的問題,有四成六的候選人主張全面施行教育公共化、大幅降低學費;另有四成的候選人則主張,由政府作保協助學生取得貸款,並擬定量能還款機制,或降低利率、延長還款期限。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主張是後者(政府作保學貸)。

九、公平稅制:關於稅制改革,有五成的候選人認為應提高「資本所得」稅率,可課徵股票交易所得稅、期貨交易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土地交易所得稅;另外近四成候選人則主張提高「高收入者所得」稅率,開徵富人稅或奢侈稅。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主張則為非自用住宅實價課稅。

十、威權象徵的處理:關於民主國家卻公然紀念威權獨裁領導者的問題,五成七的候選人認為中正紀念堂必須更名、官方場所中的蔣介石銅像必須移除,並在中小學的歷史與公民教育中,增加戒嚴時期人權侵害的傷痕歷史。但是也有近兩成的候選人主張維持現狀,不需改變。這是十項分歧議題中,唯一與政黨認同較高度相關者。不過,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主張反而含糊(另以書面表示),認為「更名及銅像移除與否應在社會共識下進行」。

最具人權素養的政黨

值得一提的是,兩大政黨的問卷回收率都不高,民進黨候選人回覆率為35%,而國民黨的回覆率更僅有14%。不過,小型政黨也沒有高明到哪裡,台聯、新黨、綠黨、和台灣國民會議都只有五成左右的回收率。唯一例外的是人民民主陣線,回覆率達百分之百。該黨另以書面回覆問卷,針對問卷中的二十五個人權議題,除了勾選選項外(有些則不勾選既有選項),每個議題都附上詳盡的理由說明書,闡述支持或不支持特定選項的原因和考慮。在部分議題上,該黨以普世人權為出發點的理由書,甚至比設計問卷的公民團體有更完整的論理。就此人權問卷調查的結果而言,我們可以說「人民民主陣線」是這次大選中最具人權素養的政黨。

小結:弱勢人權路遙遙

細心的讀者也許會發現,五項共識多屬程序性的議題,而十項分歧則多涉及弱勢人權保障的實質標準。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減少刑事誤判委員會、選制改革委員會、或重訂原住民族自治法,都是政治性高、象徵性強、但較為空泛的承諾。一旦涉及委員會如何組成任命、層級如何擺設、以及向誰負責等民主課責問題,候選人的歧見就會產生。五項共識如何落實為具體作為,將是下屆國會的一大挑戰。即便成功設置這些委員會,如何確保其運作能符合普世人權原則,仍需公民團體長期的奮鬥。

人權立場的十大分歧則顯示,當議題涉及社會少數或弱勢者的權利,例如死刑、非典勞動、移工、外籍配偶、同志、女性、隱私、經濟弱勢者,民主體制下的候選人政見就開始兩極化或多元化,願意站在普世人權立場為弱勢發聲的候選人明顯減少。若再考慮當選機率,可預見未來國會內,保障弱勢人權的聲音將相當微弱。而主要反對黨的總統候選人在這些議題上,常採取和公民團體迴異的立場,例如主張廢除死刑須逐步推動、移工罹病治療後必須遣返、外籍配偶歸化須無犯罪紀錄、申請居留須取得子女監護權、不贊成同志婚姻、廢除通姦罪須有社會共識、主張保留全民信用資料庫、以學貸來處理弱勢家庭教育負擔問題、甚至在集遊法的修正上主張「強制報備制」。可預見公民團體捍衛弱勢人權的主張,將很難獲得兩個主要政黨的全力支持。

從這份人權問卷的結果分析來看,候選人的五項共識,確實在未來有可能讓台灣人權發展略有進展,但候選人的十大分歧,則讓弱勢人權保障的立法施政看起來前路遙遙。不過,我們仍期待少數主張普世人權的候選人,在進入國會後能信守承諾、堅定立場。組成人權陣線的公民團體,則應持續監督這些政治人物,並思考政治化的新路線圖。